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

对华经贸合作,欧洲吃亏了吗

  近期,欧盟一些人频繁指责中国利用出口消化“过剩产能”,冲击欧洲和世界市场。他们坚称中国的产业优势得益于大规模政府补贴,构成不公平竞争,并宣称将对外国投资公司展开更多反补贴调查。欧洲媒体也跟着敲边鼓,认为中国与欧洲交往是为了“挣欧洲的钱”,宣扬“欧洲吃亏论”。

  近期,欧盟一些人频繁指责中国利用出口消化“过剩产能”,冲击欧洲和世界市场。他们坚称中国的产业优势得益于大规模政府补贴,构成不公平竞争,并宣称将对外国投资公司展开更多反补贴调查。欧洲媒体也跟着敲边鼓,认为中国与欧洲交往是为了“挣欧洲的钱”,宣扬“欧洲吃亏论”。

  在中欧纪念建交50周年之际,不排除相关言论和做法有“提前要价”的成分,同时也让人怀疑,一些人不断抱怨对华经贸合作吃了亏,是不是在为自己拿不上台面的保护主义寻找借口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6月,欧盟累计对华发起贸易救济原审调查260多起。自欧盟《外国补贴条例》2023年实施以来,欧委会几乎所有的深入审查和调查均涉及中国企业。欧方辩称相关措施并非针对中国,恰恰表明他们很清楚这类行为的本质,正是欧洲自己也明确反对、并深受其害的保护主义。

对华经贸合作,欧洲吃亏了吗欧盟旗帜 资料图 

  说到产能,如果参照欧方逻辑,单纯以产量、出口量、市场占有率为标准就能判定产能过剩,那么欧洲许多核心产品的产能早已过剩。例如德国生产的汽车80%用于出口,空中客车飞机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超过50%。但中方从未拿“欧方倾销”说过事。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,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。去年中国生产了超过1300万辆新能源汽车,虽然产量占全球七成以上,但90%用于国内销售,仅10%左右出口,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仅为5%左右,离满足欧洲乃至全球市场需求还差得远。从全球绿色转型的紧迫需求和中长期视角看,中国新能源产能不是“过剩产能”,而是“紧缺产能”,更是“优质产能”。中国绿色产品有力促进欧洲经济转型,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。

  至于补贴,中国产业补贴政策坚持公平、公开、合规、非歧视原则,平等适用于中国企业和包括欧企在内的在华外资企业,符合国际通行做法。中方补贴主要集中在研发环节和消费端,不与出口挂钩,不存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禁止性补贴。相比之下,欧盟才是补贴“大户”。世贸组织多次裁定欧方在飞机、农产品等领域的补贴违规,2018年对欧盟补贴空客的终裁涉案金额高达220亿美元。

  近年来,欧盟在补贴上花样频出、手段升级。据统计,2021年至2030年间,在欧盟层面各类战略规划下,补贴总额将超过1.44万亿欧元。最关键的是,欧盟补贴政策还设有诸多歧视性规则,例如公开提出优先购买欧盟产品,引入高“碳足迹”排除条款等,给中国企业赴欧投资兴业设置高门槛等。欧方的做法是典型的双重标准。

  这些对中国的指责,与其说是欧洲真觉得自己吃亏了,不如说是源于对自身竞争力下降的焦虑。去年9月,欧洲中央银行前行长、意大利前总理德拉吉受欧委会委托牵头发布《欧盟竞争力的未来》报告,清晰反映出欧盟因经济增长放缓而产生的焦虑。报告明确指出,欧盟竞争力下降源于四大挑战,分别是创新投入匮乏、各国市场割裂、能源成本高企和地缘政治风险。

  这些挑战无一来自中国。当中国建立起高效完备的产业链体系,培育出充分竞争的市场生态,不懈地追求技术创新和质量升级时,欧盟的反应不是同中方加强合作、互利共赢,而是试图利用关税、罚款、市场准入限制来设卡使绊。这无异于饮鸩止渴,不但不能实现“去风险”目标,反而会令自身经济陷入困境。

  中国是真心把欧盟当作相互成就的伙伴来对待的。尽管欧方对华存在不少错误的认知和做法,但中国始终以最大的善意来体谅欧洲,对双边关系不断往前走注入建设性力量。但这也需要欧方的相向而行。过剩的焦虑解决不了竞争力的缺失,只有开放的心态、平等的沟通才有助于找对合作的伙伴,找到摆脱困境的出路。(本文系《环球时报》社评,原题为:对华经贸合作,欧洲吃亏了吗

责任编辑:刘光博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大火龙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/47863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